“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是湖北師范學院培育學科,它依托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科建設經費來源于學校重點學科建設經費,主要用于學科建設和支持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發展。
為了使學科建設資金的使用達到“強化專業建設和學科建設,倡導和培育以團隊為主的科研方向,提升科研實力,培養和鍛煉師資隊伍”等目的,依據《湖北師范學院重點學科建設經費使用管理辦法(修訂稿)》的要求,特制訂關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培育學科建設經費的管理和使用辦法。
一、每年度由學科帶頭人制定學科建設經費使用計劃并提交學院學科建設領導小組討論通過,然后嚴格按照每年制定的經費使用計劃執行,對于額度超過1萬元的大額用款,須經學院學科建設領導小組討論決定,然后向校學科建設領導小組提交申請報告,經審核同意后方可執行。
二、由學科秘書負責學科建設經費的開支登記和報帳。報賬程序為:經費使用者簽字說明→學科帶頭人審批同意→學院學科建設領導小組審查蓋章→(國資處或圖書館審核登記)→研究生處審批登記→財務處報賬。
三、學科建設經費的開支范圍主要包括:儀器設備和實驗耗材經費(≤15%),圖書資料費(≤3%),學術隊伍建設和學術交流經費(≤25%),科研資助經費(≤40%),日常管理活動經費(≤17%)等。其中:
1.學術隊伍建設和學術交流經費:主要用于中青年學術骨干的培訓、主辦學術沙龍、主辦學術會議或參加學術會議、聘請專家作學術講座等費用;
2.科研資助經費:每年學科建設經費的40%以科研獎勵的形式資助教師開展科研工作,獎勵金額由“每年的獎勵總經費/每年獲獎勵的分數”來決定(最高20元/每分),獎勵的范圍主要是指圍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的相關方向發表的學術論文、申請的專利、鑒定的項目以及指導學生開展科研活動等,按照湖師發[2010]50號文件精神,制定獎勵分數:
(1)如果填寫國家級項目申請書并通過受理,計40分;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計300分,承擔省部級科研項目、省級創新團隊項目計200分,承擔教育廳科研項目計150分,承擔市級科研項目計80分,承擔校級創新團隊項目計60分;上述各類項目中的指導性項目按1/2計分;
(2)橫向項目按照到賬經費計分,到賬3萬元計150分,到賬6萬元計200分,以此類推,經費每增加3萬元,增加50分計分,最高300分為限;
(3)指導研究生立項研究,計50分;
(4)學術論文的申請者必須是論文的第一作者,并且署名為“湖北師范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獎勵標準為:被SCI收錄計150分,被EI收錄或SCI擴展版收錄計100分,在外文期刊或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計40分,每篇論文的獎勵按最高標準執行,不重復計分;
(5)專利申請人是“湖北師范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而經國家專利局授權的專利,發明專利計300分,實用新型專利、軟件著作權分別計200分,外觀設計專利計100分;
(6)第一完成單位是“湖北師范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而鑒定的項目,通過省級及以上鑒定,鑒定結論是國際領先計500分,鑒定結論是國際先進計400分,鑒定結論是國內領先計300分,鑒定結論是國內先進計200分;通過地、廳級鑒定,鑒定結論是國際領先計400分,鑒定結論是國際先進計300分,鑒定結論是國內領先計200分,鑒定結論是國內先進計100分;
(7)教師指導學生開展科研活動而發表的學術論文,如果學生為第一作者,教師為第二作者,則教師視同第一作者參與獎勵;3.日常管理活動經費:主要用于學科對外宣傳和聯絡,以及與學科建設相關的申報、論證、評審、材料打印,以及學科組成員從事與學科相關的重要活動的補助等。
四、凡符合上述學科建設經費使用要求,須由經費使用者向學科秘書提出申請,并提交講座登記表、論文復印件、項目鑒定證書復印件等必要的材料,然后按照第二條規定執行辦理。
五、本管理辦法從2012年開始執行。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自1996年開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科招生以來,學科建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1996年學院開始與湖北大學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2007年開始,依托應用數學專業開始“控制論與智能系統”專業方向碩士研究生的培養;2010年分別依托數學、光學工程一級學科獲得了“信息計算與智能系統”、“網絡與光通信技術”兩個碩士授權點。學院在該一級學科中形成了移動計算與智能優化、系統結構與集成、網絡與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統及應用、智能識別與人機交互以及傳感器網絡及應用等6個優勢研究方向:
移動計算與智能優化:本學科方向主要以計算機網絡技術和軟計算理論為基礎,以無線移動Ad Hoc網絡、無線傳感器網絡(WSN)以及各種智能優化方法在網絡路由協議和算法中的應用為主要研究方向。近年來,在該方向的研究過程中,集結了包括2名教授和2名博士、多名碩士研究隊伍,建立了良好的研究平臺,特別是在無線網絡的QoS路由技術以及智能優化等研究方向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團隊成員多次參加在香港、臺灣以及歐洲等召開的學術研討會,在《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計算機學報》等刊物以及IEEE WICOM、APSCC、SPND等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40多篇,被三大檢索收錄近30篇。
系統結構與集成:本研究方向多年在面向過程的“多機”與“多處理機”系統設計與實現方面進行了序列應用研究,完成了醫學檢驗、郵件處理、多樣品分析、復雜線路偵錯等并行處理系統研發及產業開發,實現了一批并行處理專用系統,獲國家、省部級成果獎和專利授權多項,完成省級以上項目鑒定9項,其中三項被中國科技成果大全收錄。本方向帶頭人系湖北省跨世紀高層次人才,跨世紀學科帶頭人,全國優秀教師,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其學科隊伍結構優化,研究方向特色鮮明,且基本條件優良。
網絡與信息安全:本方向主要研究下一代互聯網、互聯網體系結構、路由與交換技術、服務質量控制機制、網絡與信息安全技術、高性能網絡設備、網絡測試(量)與性能評價等。本方向是學校立項建設多年的重點學科研究方向和重點資助的創新團隊方向,近年來,本方向集結了一批年富力強的博士和教授,形成了自己的學科特色。曾先后承擔和完成了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教育廳重大科研項目、省教育廳重點科研項目等多項;先后主持和參與了黃石市政府信息網、黃石市工商局網絡信息系統、黃石市民政局網絡信息系統的設計和建設工作。
嵌入式系統及應用:本學科方向主要研究嵌入式系統的集成開發環境、計算機工程方法、編程語言等軟件方面內容;是一種軟、硬件相結合并且所涉及的軟、硬件有密切相關的研究,特別注重實際應用的研究。近年來,該方向擁有2名教授、3名副教授和多名年青教師組成的較為合理的學術梯隊,在嵌入式加密研究、嵌入式系統應用及計算機控制技術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學術特色,完成了多項省級項目,在核心期刊上發表相關論文40多篇,其中被EI收錄多篇。
智能識別與人機交互:本方向主要研究內容有:感知模型、人體多感知模式識別(語音識別、手寫識別、姿勢識別、表情識別、眼動跟蹤)、圖像識別、自然語言理解、觸覺感知與表示、多模態通道信息融合、高性能視覺和聽覺處理平臺、并行的非精確的數據模型的建立等人與計算機之間交流信息的智能系統與接口技術。本方向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已形成穩定的科學研究團隊,具有良好的教學與科學研究平臺,以教授博士為學術骨干,完成了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黃石市科技計劃項目、湖北省教育廳中青年項目等近十項省市級科研項目,團隊成員多次參加國內外國際會議,并在會上作主題報告,在國內外核心期刊和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近50篇,其中EI收錄近20篇。
傳感器網絡及應用:本學科方向主要以研究無線傳感器網絡的體系結構、通信協議和設計與實現為主。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重點研究無線傳感器網絡的應用及實現技術。本學科方向經多年建設已形成了擁有多名博士、教授和研究生的學術梯隊,一個校企合作建設的“物聯網技術中心”,一個校級計算機網絡重點實驗室和一個研究所。多年來承擔了省級產學研項目“基于PLC的無線傳感器網絡研究”等多項,發表論文數十篇,國家專利一項。
學科方向 | 人員組成 | 姓名 | 職稱 | 學 歷 學 位 | 出生年月 | 畢業學校 | 所學專業 |
---|---|---|---|---|---|---|---|
移動計算與智能優化 | 學術帶頭人 | 陳年生 | 教授 | 研究生(博士) | 1967.01 | 武漢理工大學 | 計算機應用 |
學術骨干 | 李國屏 | 副教授 | 大學(本科) | 1953.3 | 湖北師范學院 | 計算數學 | |
學術骨干 | 張行文 | 副教授 | 研究生(碩士) | 1965.3 | 東北大學 | 計算機科學 | |
學術骨干 | 胡白燕 | 講師 | 研究生(碩士) | 1981.10 | 華中科技大學 | 系統分析與集成 | |
學術骨干 | 張大亮 | 講師 | 研究生(碩士) | 1977.05 | 武漢理工大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
學術骨干 | 楊 懌 | 講師 | 研究生(碩士) | 1979.01 | 武漢大學 | 軟件工程 | |
學術骨干 | 王建紅 | 講師 | 大學(本科) | 1978.11 | 湖北師范學院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
系統結構與集成 | 學術帶頭人 | 汪自云 | 教授 | 大學(本科) | 1953.9 | 華中師范大學 | 物理系 |
學術骨干 | 許新山 | 副教授 | 大學(本科) | 1964.2 | 湖北大學 | 物理教育 | |
學術骨干 | 張國勇 | 副教授 | 研究生(博士) | 1974.12 | 蘭州大學 | 理論物理 | |
學術骨干 | 熊旭輝 | 講師 | 研究生(博士) | 1971.2 | 華中科技大學 | 計算機系統結構 | |
學術骨干 | 李光敏 | 講師 | 研究生(碩士) | 1979.8 | 華中農業大學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
學術骨干 | 胡多勛 | 講師 | 研究生(碩士) | 1971.4 | 湖北大學 | 系統分析與集成 | 網絡與信息安全 | 學術帶頭人 | 石曙東 | 教授 | 研究生(博士) | 1963.3 | 華中科技大學 | 計算機系統結構 |
學術骨干 | 程永山 | 教授 | 研究生(博士) | 1962.3 | 華中科技大學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
學術骨干 | 文富榮 | 副教授 | 研究生(碩士) | 1973.7 | 湖北大學 | 系統分析與集成 | |
學術骨干 | 丁 一 | 講師 | 研究生(碩士) | 1980.3 | 華中科技大學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
學術骨干 | 謝 逸 | 講師 | 研究生(碩士) | 1980.7 | 湖北工業大學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
學術骨干 | 楊朋英 | 講師 | 大學(本科) | 1973.11 | 武漢工業大學 | 計算機及應用 | |
學術骨干 | 付 弦 | 助教 | 大學(本科) | 1982.11 | 湖北師范學院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嵌入式系統及應用 | 學術帶頭人 | 洪家平 | 教授 | 大學(本科) | 1964.12 | 武漢化工學院 | 自動化 |
學術骨干 | 毛欲民 | 副教授 | 大學(本科) | 1964.9 | 湖北大學 | 物理教育 | |
學術骨干 | 邢 江 | 副教授 | 研究生(碩士) | 1973.11 | 華中科技大學 | 控制理論與工程 | |
學術骨干 | 黃 琳 | 講師 | 研究生(碩士) | 1981.1 | 華中科技大學 | 通信與信息工程 | |
學術骨干 | 黃 烜 | 講師 | 研究生(碩士) | 1976.4 | 武漢理工大學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
學術骨干 | 徐 雄 | 講師 | 研究生(碩士) | 1983.5 | 中南大學 | 控制理論與工程 | |
學術骨干 | 段莉莉 | 助教 | 研究生(碩士) | 1981.9 | 華中師范大學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智能識別與人機交互 | 學術帶頭人 | 彭緒富 | 教授 | 研究生(碩士) | 1964.1 | 華中師范大學 | 華中師范大學 |
學術骨干 | 童 強 | 副教授 | 研究生(碩士) | 1968.4 | 北京科學大學 | 機械電子工程 | |
學術骨干 | 黃海軍 | 副教授 | 研究生(碩士) | 1967.9 | 華中師范大學 | 教育技術學 | |
學術骨干 | 曹華梁 | 講師 | 研究生(博士) | 1972.1 | 華中科技大學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
學術骨干 | 王 曦 | 副教授 | 大學(本科) | 1960.7 | 華中師范大學 | 數學 | |
學術骨干 | 曹杉杉 | 講師 | 研究生(碩士) | 1982.8 | 武漢理工大學 | 計算機軟件 | |
學術骨干 | 李曉瑾 | 講師 | 研究生(碩士) | 1977.12 | 武漢理工大學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傳感器網絡及應用 | 學術帶頭人 | 柯宗武 | 副教授 | 研究生(博士) | 1968.4 | 武漢理工大學 | 計算機應用 |
學術骨干 | 董武世 | 教授 | 大學(本科) | 1954.7 | 湖北師范學院 | 物理 | |
學術骨干 | 董元和 | 講師 | 研究生(碩士) | 1973.2 | 湖北大學 | 系統分析與集成 | |
學術骨干 | 孫玉霞 | 講師 | 研究生(碩士) | 1977.12 | 湖北師范學院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
學術骨干 | 夏端峰 | 講師 | 研究生(碩士) | 1979.4 | 湖北師范學院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
學術骨干 | 陳潔潔 | 助教 | 研究生(碩士) | 1982.11 | 中南大學 | 計算機應用 | |
學術骨干 | 童 鈺 | 助教 | 大學(本科) | 1977.11 | 湖北師范學院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學科是高等學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代表著學校的實力、特色和水平,學科建設是學校建設的核心,是教學、科研、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學科建設水平的高低對提升辦學層次,增強核心競爭力,促進學院發展關系重大,它對學術梯隊、人才培養、學科平臺建設、科學研究、教學改革等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加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學科建設,推動學院教學、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促進學院跨越式發展,結合學院實際,特制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2011-2015年學科建設規劃。
一、學院學科建設現狀
㈠基本情況
1.學科點情況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自1996年開始本科招生以來,學科建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學院現有隸屬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和“計算機及應用”??茖I、以及隸屬于“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的“通信工程”本科專業;其中計算機應用是校級重點學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是校級品牌專業。自2007年開始,依托應用數學專業開始“智能控制理論”專業方向的碩士研究生的培養;2011年開始分別依托數學、光學工程一級學科獲得了“信息計算與智能系統”、“網絡與光通信技術”兩個碩士授權點。
2.人才培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不僅承擔兩個本科專業和一個??茖I的專業教學任務,而且要承擔全校所有學生的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工作(所有專業均開設“大學計算機基礎”、“程序設計基礎”、“數據庫與網絡技術”),學院現有計算機科學系、通信工程系、計算機應用技術系、計算中心、實驗教學部五個教學系部?,F有在校學生800多人(包括文理學院),其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近500人,通信工程專業200多人,計算機及應用??平?00人。近年來,面對社會經濟發展對學科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務,學院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的新途徑,著力培養寬口徑、厚基礎、能力強、有專長的高級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近三年學院畢業生就業率一直在90%以上,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好評。
3.師資隊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現有教職工人數53人;專任教師48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4人,高級職稱教師占專任教師的43.8%;具有博士學歷學位的教師7人,占專任教師的14.6%,碩士生指導教師11人;教師中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人、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1人、湖北省跨世紀學科帶頭人1人。
4.科學研究近五年來,在高學歷搞職稱教師的帶動下,學院科研工作更具活力,學術氛圍日益濃厚,形成了網絡技術、無線通信技術、傳感器技術、單片機應用、嵌入式系統、算法分析與軟件工程、多媒體技術等多個科研方向,有1個湖北省優秀中青年科技創新團隊和2個湖北師范學院優秀科技創新團隊;建立了物聯網技術中心、電子信息研究所、網絡與信息安全研究所、計算機網絡研究所,計算機網絡與通信校級重點實驗室等研究機構;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省科技發展計劃項目1項、省教育廳重大項目1項、重點項目和青年項目多項,發表學術論文158篇,其中被三大檢索收錄35篇。
5.教學與科研設備
“十一五”期間,學院針對計算機公共課的教學加大了設備的投入,建立了三個公共課教學的大型計算機實驗室;針對通信工程專業新建了光纖通信實驗室;科研設備投入上,主要建立了兩個團隊科研工作室和一個物聯網技術中心。㈡學科建設面臨的困難和形勢
“十一五”期間是學校飛速發展的五年,但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由于學科專業特點的限制,發展速度相對滯后,“十二五”期間學科建設將面臨更大的困難和更嚴峻的形勢。
(1)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發展面臨如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滿足產業行業需求”的問題,面臨突出特色發展的新課題。在全國1908所高校中,本科高校740所,“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普通本科辦學點已有700多個,在校生達到45萬人,占工科本科生總人數的11.7%(2009年統計數據);在如此大規模情況下,作為地方師范院校,如何面臨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發展特色辦學是我們需要思考和面臨的主要問題。
(2)學科建設中存在的具體問題主要有: 沒有生成高水平的學術團隊; 學科研究特色不鮮明,研究方向有待進一步凝練和優化; 省級重點學科和碩士學位授權點沒有獲得突破; 國家級項目和課題沒有獲得突破; 真正能實現“產學研”相結合、能突出特色的科研平臺亟待建設; 具有影響的高級別學術刊物和學術會議的論文數量不多; 學科建設需要的設備和經費投入不足; 對外合作和交流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十二?五”學科建設的指導思想在“十二五”期間,學院學科建設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學科建設為主導,以學術梯隊建設為核心,以提高科研層次、面向地方經濟建設為重點,大力加強學科建設;立足湖北,面向全國,重點發展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物聯網應用方向和軟件工程方向),大力扶持通信工程專業,力爭申請突破面向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的新專業;為實現“創建品牌,特色鮮明”的奮斗目標,建立在全省同類院校中具有領先地位的計算機學院奠定堅定的學科基礎。
三、“十二?五”學科建設的目標㈠總體目標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教學、科研為中心,以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為重點,以有效激勵和適當約束為機制,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建設中在全省同類院校中具有領先地位、特色鮮明的計算機學院?!笆?五”期間,學院將“以培養本科生為主,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立足于湖北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建立一個結構合理、特色鮮明、整體水平較高的學科體系,使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達到省內同等院校領先水平,通信工程學科達到省內同等院校較好水平?!绷幵?015年形成一套完善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物聯網應用方向和軟件工程方向)本科人才培養體系和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學科專業體系,有較為完善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體系和通信工程專業的本科生培養體系,三年內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建設成為校級重點學科,力爭在“十二?五”末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成為省級重點學科,力爭建成在全省具有一定影響的面向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省級工程實訓中心。㈡具體指標1.學科點建設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為建設重點,兼顧通信工程學科的建設。以物聯網應用技術和軟件工程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建設的突破口,通過今后五年的建設,爭取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建設成為湖北省品牌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成為校級重點學科,力爭通信工程專業成為學校品牌專業;力爭在“十二五”期間完成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的突破。2.學科平臺建設以“物聯網技術中心”和“北大軟件實訓基地”為學科平臺建設的基礎,努力在科研項目、科研設備、科研隊伍等方向儲備力量,整合資源,廣泛借用相關企業的科研力量和科研環境,力爭將“物聯網技術中心”建設成為湖北省工程技術中心;以“北大軟件實訓基地”為基本模式,建立起一批既能帶動學生能力培養同時又能促進教師科研水平的實訓基地,形成以軟件工程為主要方向的實驗實訓中心。3.師資隊伍與學術梯隊建立一支思想素質過硬,知識結構、年齡結構、學緣結構合理,學歷職稱高、教學效果好、科研能力強,具有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師資隊伍,是學科建設成敗的關鍵?!笆濉逼陂g,學院將力爭建成一支“以學科帶頭人為龍頭、以學術帶頭人為主體、以中青年學術骨干為支撐、具有穩定的研究方向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學術梯隊,具體為:力爭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引進“磁湖學者”2人、培養省級學科帶頭人1人,引進博士研究生10-14人,培養碩士研究生導師20-25人,教授10-12人,建立3-4個研究方向明確、人員穩定、競爭力強的學術團隊。4.科學研究學院將整合資源,集中優勢力量,凝聚和優化研究方向,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在“十二五”期間,要實現國家級項目的突破,要承擔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以上,橫向科研項目要達到10項,科研經費達到100萬;力爭湖北省科技進步獎的突破,申請軟件著作權和專利達到5項以上;力爭在本學科一級刊物和國際知名的學術會議上發表有影響的學術論文10篇以上;力爭建設1-2個省級科研創新團隊。5.人才培養在“十二五”期間,在校學生規模達到1300人,其中本科生1200人,碩士研究生100人。注重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導師制”、“課題研究”等形式提高學生的科研意識和創新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力保每年本科生的就業率在90%以上。6.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在“十二五”期間,學院將采取切實措施,鼓勵教師、教學管理人員和學生積極參與到教改活動中。通過努力建設,力爭主持省級教學改革項目達到5項,實現省級教學成果獎的突破;實現省級精品課程達2們以上,力爭培養1個省級優秀教學團隊。同時,在學生培養中,加強工程技能和實驗研究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改革實踐環節的內容和方法,實施企校聯合指導實驗等方式,力爭在“十二五”期間建立5-10個校內外穩定的實訓中心。7.校企合作與對外交流作為應用型工科專業,面向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來實施辦學、加強校企合作、加強對外交流是專業建設和學科建設的關鍵。在“十二五”期間,學院將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的力度,立足黃石、面向全省,擴大與IT行業大公司、大企業的聯合,在科學研究、學生培養上開展實質性、深度的合作,力爭建立3-5個固定的校企合作基地;同時,注重加強與省內外知名高校、相關學術團體的聯系,加強學術交流,力爭舉辦2次高水平的國內學術會議、1次國際學術會議。
四、“十二五”學科建設的保障措施(一)組織保障措施學科健康有序的發展,離不開各級領導的支持和幫助,離不開一定的組織保障。要求實施“一把手工程”,學院黨政領導親自掛帥,把主要精力用于學科建設,協調管理學科建設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同時,學科方向建設實施學科帶頭人的責任人制度,按學科方向進行立項管理,項目負責人與學院簽訂目標責任書,確保計劃的落實和實施。(二)師資隊伍建設措施按照學科、專業發展要求,加大對師資隊伍建設的投入,積極創造條件引進和穩定人才,逐步形成引進人才、留住人才、培養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機制;通過培養和引進,實現師資隊伍結構調整,優化學歷、職稱結構,不斷提高師資隊伍素質。在人才引進時,注重不同學科、不同學科方向的選擇,注重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考察;對于青年教師,鼓勵其報考博士,這樣既可以更新知識結構、提高學術水平,同時可以提高高學歷教師的比例,打造高質量的學術團隊。(三)多渠道籌集資金學科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特別是設備的投入,在學校資金非常困難的前提下,學院將通過校企聯合、項目合作、大項目的申報等方式,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四)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加強教學、科研基本條件建設。合理利用現有的師資資源、設備資源以及其他一切可以利用的校內外資源,確保學科建設的資源需求。(五)積極營造濃郁的學術氛圍,加強老師的教風和學生的學風建設,為學科建設創造良好的學術環境。(六)建立激勵機制,促進科研上水平。建立完善的科研獎勵和成果公示制度,鼓勵和督促教師重視科研,加大獎勵力度,特別是對國家級項目、重大橫向課題、創新團隊、省部級獲獎、高質量的論文等給予獎勵,充分調動教師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能面向生產實際開展科研。(七)完善教學管理制度及管理隊伍建設。學院將進一步完善現有的各種教學管理規章制度,做到教學管理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力爭形成一套教學管理的標準流程;同時注重管理隊伍建設,提高管理隊伍素質,強化管理和服務意識。
“十二五”期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將“以培養本科生為主,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立足于湖北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建立一個結構合理、特色鮮明、整體水平較高的學科體系,使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達到省內同等院校領先水平,通信工程學科達到省內同等院校較好水平” 。力爭在2015年形成一套完善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物聯網應用方向和軟件工程方向)本科人才培養體系和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學科專業體系,有較為完善的計算機應用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體系和通信工程專業的本科生培養體系,力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成為省級品牌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成為校級重點學科,力爭在“十二五”期間完成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的突破,力爭建成在全省具有一定影響的面向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省級工程實訓中心。為了實現這一學科建設的目標和規劃,特制訂學科建設實施方案。
一、學科建設的保障措施(一)組織保障措施學科健康有序的發展,離不開各級領導的支持和幫助,離不開一定的組織保障。要求實施“一把手工程”,學院黨政領導親自掛帥,把主要精力用于學科建設,協調管理學科建設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同時,學科方向建設實施學科帶頭人的責任人制度,按學科方向進行立項管理,項目負責人與學院簽訂目標責任書,確保計劃的落實和實施。(二)師資隊伍建設措施按照學科、專業發展要求,加大對師資隊伍建設的投入,積極創造條件引進和穩定人才,逐步形成引進人才、留住人才、培養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機制;通過培養和引進,實現師資隊伍結構調整,優化學歷、職稱結構,不斷提高師資隊伍素質。在人才引進時,注重不同學科、不同學科方向的選擇,注重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考察;對于青年教師,鼓勵其報考博士,這樣既可以更新知識結構、提高學術水平,同時可以提高高學歷教師的比例,打造高質量的學術團隊。(三)多渠道籌集資金學科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特別是設備的投入,在學校資金非常困難的前提下,學院將通過校企聯合、項目合作、大項目的申報等方式,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四)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加強教學、科研基本條件建設。合理利用現有的師資資源、設備資源以及其他一切可以利用的校內外資源,確保學科建設的資源需求。(五)積極營造濃郁的學術氛圍,加強老師的教風和學生的學風建設,為學科建設創造良好的學術環境。(六)建立激勵機制,促進科研上水平。建立完善的科研獎勵和成果公示制度,鼓勵和督促教師重視科研,加大獎勵力度,特別是對國家級項目、重大橫向課題、創新團隊、省部級獲獎、高質量的論文等給予獎勵,充分調動教師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能面向生產實際開展科研。(七)完善教學管理制度及管理隊伍建設。學院將進一步完善現有的各種教學管理規章制度,做到教學管理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力爭形成一套教學管理的標準流程;同時注重管理隊伍建設,提高管理隊伍素質,強化管理和服務意識。
二、學科建設分年度實施計劃●2011年度:進一步凝練和優化學科研究方向,集結和充實每個方向上的研究團隊,完善方向研究目標和計劃;●2012年度:重點建設物聯網應用技術、系統結構與集成、網絡和信息安全三個學科方向,構建三個方向上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平臺,通過培養和引進博士、教授,形成在省內有一定影響的高水平學術團隊,完善研究生培養機制;建設或改造完成物聯網實驗室、嵌入式系統實驗室、網絡及集成實驗室;進一步在智能識別技術、軟件工程、嵌入式系統等學科方向上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嘗試校企俄合作的新模式;●2013年度:通過爭取校內外政策和資金的支持,重點建設“物聯網技術中心”和“軟件工程實訓基地”,構建省級工程示范中心的平臺;繼續加強物聯網應用技術、系統結構與集成、網絡和信息安全三個學科方向上的建設,并爭取在國家級項目上的突破;在智能識別技術、軟件工程、嵌入式系統等學科方向,通過與相關企業聯合申報省部級科技創新項目,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爭取在省部級科研獎勵上有突破;進一步完善研究生的培養機制;●2014年度:集中力量做好申報省級工程示范中心的工作;做好申報湖北省重點學科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的各項準備工作;●2015年度:完成申報湖北省重點學科和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的各項工作。
一、工作總結
1.凝練和優化學科研究方向
根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十二五”學科建設規劃(2011 -2015)》以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學科建設實施方案》的安排和要求,2011年學科建設的重點就是“進一步凝練和優化學科研究方向,集結和充實每個方向上的研究團隊,完善方向研究目標和計劃”。依據該實施計劃的要求,學院通過廣泛調研和討論,并聽取學院學科建設專家咨詢委員會的意見,確定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中形成“移動計算與智能優化”、“系統結構與集成”、“網絡與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統及應用”、“智能識別與人機交互”以及“傳感器網絡及應用”等6個優勢學科研究方向,并確定了每一個學科研究方向的學術帶頭人和主要的學術骨干,要求以學術帶頭人為龍頭,確定每一個學科方向具體詳細的研究目標和計劃。具體為:移動計算與智能優化:本學科方向主要以計算機網絡技術和軟計算理論為基礎,以無線移動Ad Hoc網絡、無線傳感器網絡(WSN)以及各種智能優化方法在網絡路由協議和算法中的應用為主要研究方向。系統結構與集成:本研究方向針對面向過程的“多機”與“多處理機”系統設計與實現方面進行序列應用研究。網絡與信息安全:本方向主要研究下一代互聯網、互聯網體系結構、路由與交換技術、服務質量控制機制、網絡與信息安全技術、高性能網絡設備、網絡測試(量)與性能評價等。嵌入式系統及應用:本學科方向主要研究嵌入式系統的集成開發環境、計算機工程方法、編程語言等軟件方面內容;是一種軟、硬件相結合并且所涉及的軟、硬件有密切相關的研究,特別注重實際應用的研究。智能識別與人機交互:本方向主要研究內容有:感知模型、人體多感知模式識別(語音識別、手寫識別、姿勢識別、表情識別、眼動跟蹤)、圖像識別、自然語言理解、觸覺感知與表示、多模態通道信息融合、高性能視覺和聽覺處理平臺、并行的非精確的數據模型的建立等人與計算機之間交流信息的智能系統與接口技術。傳感器網絡及應用:本學科方向主要以研究無線傳感器網絡的體系結構、通信協議和設計與實現為主。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重點研究無線傳感器網絡的應用及實現技術。2.碩士點建設工作2010年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分別依托數學、光學工程一級學科成功進行了“信息計算與智能系統”、“網絡與光通信技術”兩個碩士授權點的申報工作,并獲得批準。2011年重點工作是根據國務院學位辦、教育部《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二級學科自主設置實施細則》(教研廳[2010]1號)、《關于做好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二級學科自主設置工作的通知》(學位辦[2011]12號)要求,進行了“信息計算與智能系統”和“網絡與光通信技術”兩個目錄外二級學科的必要性、可行性論證,撰寫《自主設置目錄外二級學科論證方案》,并聘請了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單位7位專家對論證方案進行了評議,完成了的論證方案、備案表、評議意見表等要求的材料匯總工作。2011年碩士點建設的另一個重點工作就是制定和完善了“信息計算與智能系統”和“網絡與光通信技術”兩個碩士授權點的人才培養計劃制定和招生考試要求等工作。
3.科研項目的申請和申報工作為了實現在十二五期間實現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突破,以及省自然科學基金達到三項以上等既定目標,2011年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積極組織申報國家、省廳的各級科研項目,其中組織申報并受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申報并受理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申報并受理湖北省教育廳科技項目2項。同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發揮學科優勢積極開展橫向項目的立項工作,截至目前2011年度共計橫向項目立項6項。
4.2011年的科研成果2011年度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師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共36篇,其中三大檢索共收錄13篇(其中SCI 2篇,EI 11篇)。全院教師還積極申報各級各類科研課題,2011年度科研立項共10項,并獲省科研成果獎1項,黃石市科研成果獎2項,通過達到國際領先項目鑒定1項,基于802.15.4協議的PLC無線通信系統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項,科研經費總量達二十萬余元。
5.學術交流工作2011年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師積極參加各級學術交流活動,學院11人次參加相關國際會議并發表論文;邀請省內專家和企業專家成功組織了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人才培養計劃項目研討會;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還組織學科骨干教師到武漢大學、東南大學、江南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高校參加物聯網專業建設研討活動。
6.學科平臺建設和基地建設2011年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積極開展學科平臺建設和基地建設工作。除了加強電子信息研究所、網絡與信息安全研究所、計算機網絡應用研究所等三個研究所和計算機網絡與通信校級重點實驗室的常規建設管理工作,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以湖北省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人才培養計劃項目為契機,加強了物聯網中心、北大軟件工程實訓中心等校企聯合項目建設的力度。物聯網中心與科威公司密切合作,多項科研合作項目在進行中;北大軟件公司還委派技術骨干來學院對北大軟件工程實訓中心相關老師和學生進行企業培訓指導,幫助學院教師及時掌握最新開發平臺及相關信息,同時還為學院帶來橫向開發項目。
7.學科隊伍建設情況2011年度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學科隊伍建設取得較大進展,教授人數增加3人,副教授人數增加2人。到目前為止,全院共有專職教師46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4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7人,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17人,高職稱教師占教師總數的42%,具有高學歷教師占教師總數的52.3%。他們已經成為學院學科建設的骨干力量。目前已經形成了學緣結構、年齡結構和職稱結構較為合理的師資隊伍。教師隊伍不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均有明顯改進,學院的人力資本存量已經較為豐富,為學科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學科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措施
1、與全國及全省同行的比較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已經成為一門基礎技術學科,在全國740所本科高校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普通本科辦學點已有700多個;其中擁有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的高校有7所,擁有國家二級重點學科的高校有12所,其中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擁有國家二級重點學科;在湖北省所有本科院校中,都開設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省屬高校中武漢科技大學、三峽大學和湖北工業大學擁有“計算機應用技術”省級重點學科,具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點的省屬高校有:武漢科技大學、湖北工業大學、武漢紡織大學、武漢工程大學、長江大學、三峽大學,具有“計算機應用技術”二級學科碩士點的高校有湖北大學和武漢工業學院。湖北師范學院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與省內其它高校相比,存在沒有國內外知名學者作為領軍人物、學科研究方向有待進一步凝練和優化、省級重點學科和碩士學位授權點沒有獲得突破、國家級項目和課題沒有獲得突破、具有影響的高級別學術刊物和學術會議的論文數量不多等不足之處。
2、存在的問題:①利用硬件和人才條件服務于地方經濟尚需進一步加強。②學術隊伍整體實力相對薄弱,職稱、學歷層次還有待提高;教師的科研、教研能力總體偏低,還沒有形成較有實力的學術骨干群,學術梯隊建設尚需進一步加強。③高水平研究項目、學術論文和學術專著明顯偏少,缺乏重要的科研成果獲。3.擬采取的改進措施①進一步凝煉學科方向,促進各學科間的交叉與融合,努力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②進一步加強學術帶頭人和學術梯隊建設,營造有利于引進優秀人才和使優良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積極引進高學歷、高職稱和學科帶頭人,培養和鼓勵年輕教師出國訪問、參加重點大學科研機構、國家開放實驗室科研項目合作和在職攻讀博士學位,建設一支學術活力強、知識結構合理的學科隊伍。③進一步加大硬件建設力度,改善學科工作條件。④進一步加大創新力度,使科研上水平,人才培養質量進一步提高。⑤擴大國內外學術交流,組織研討班,加強與其它院校的科研交流活動。邀請校外學者來學院講學,鼓勵教師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活躍學術氣氛,提高學科意識。⑥圍繞黃石經濟發展所遇到的問題,突出運用多學科交叉方法,以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通訊網絡技術促進本學科基礎理論研究的深入和應用研究的推廣。⑦加強本科專業建設,做好新專業的申報和建設工作,形成本-碩完整的學科鏈和培養體系。